茗茶之道 明辨之路

2017

聽過「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的朋友,可能曾經遊覽過武夷山,甚至到訪過有中國茶王美譽的武夷岩茶大紅袍母樹。今次嘗試用大數據研究中國「茶」,多謝好友《武夷星茶居》行政總裁何楊女士提供資料作本文編寫。

 

機器學茶

如果要以人工智能大數據方式研究中國茶道,機器學習此步驟不可或缺。例如截至2017年,在武夷星的種質資源育繁推基地就已經保護發展了365個茶樹品種,成功收集了1,800個種質資源。這些茶樹品種有的以茶樹形態命名,比如醉海棠、玉麒麟;有的以茶葉葉形命名,如金柳條、佛手、瓜子金;還有的按照發芽期,如不知春;葉色命名如紫紅袍、大紅梅;以及民間傳說等進行命名的大紅袍、白雞冠、半天妖、鐵羅漢、水金龜、紅孩兒。以上的詞種並非一般神經語言規劃NLP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所能理解和分辨。

 

結合市場需求開發商品

武夷山市茶葉科學研究所是中國近代十大茶人先後工作過的地方,專家當然有其茗茶之道,但大眾口味和生活習慣可有不同。所以當機器學習大數據懂得何為茶之後,下一步是結合市場需求開發商品,要明辨市場需求,除了從銷售量了解外,社交媒體的反應也是指標之一。上圖就是綜合銷售量和社交媒體中的用戶反應作次序排列而構成的文字雲,基於商業機密就不方便用真實數字作比例繪圖。我喜愛的茶名又剛好是較大的幾個,看看你的「茶」味又是否一樣!